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4)

时间:2006-08-04 07:06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admin 点击: 338次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重点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养畜)、标准化育秧、机插播、奶牛及生猪人工授精、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等重大增产增收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品种结构,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快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更新推广步伐,进一步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粮食作物主要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畜产品以草食、节粮型为主,稳定生猪和禽蛋生产,大力发展奶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优质禽肉和优质细羊毛生产;重点推广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品质,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比重,培育适宜大规模养殖、加工、出口的重点品种,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产业带内,选建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种植、养殖和农机大户,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专用原料基地,改善生产、加工、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立地条件适宜区域,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生产基地建设力度,扶持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挥垦区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粮食、棉花、天然橡胶、糖料、奶牛等优势产品的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能力。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工业体系。支持海峡西岸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加强对台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生产要素的引进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确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建立小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让农民掌握基本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并在生产经营中加以运用,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村小型企业的生产水平。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合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传递、科技服务、信息沟通、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四、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积极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普及“一池三改”模式,在有条件地区推行“一池三改三处理”,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与农村“三废”(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人畜饮水安全化处理、村内道路硬化处理相结合,促进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力度,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耕地质量管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革传统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节约型施肥施药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良种,切实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积极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养畜等技术,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发展以生物质资源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和新材料,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千万百计降低乡镇企业和重点农业装备能耗。



  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农作物、微生物、畜禽水产苗种等种质资源和农业野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农村环境清洁示范村模式,治理农田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引导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建立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强化对水、耕地、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科学利用草原,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近海和内陆水域捕捞强度,继续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建设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治理荒漠化水域,开展水生动物放流,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检测与监测能力。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突发入侵事件应急体制,防治外来生物入侵。



  五、强化疫病虫害防控手段,增强农业灾害防控能力



  全面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贯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建立更加完善的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防疫信息网络,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增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反应和群防群控能力。构建新型兽医管理体制,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按照健全机构、完善网络、稳定队伍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技术支持三类兽医工作机构和乡镇兽医站,健全村级防疫网络。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组织管理,创建国际化的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研发、生产基地。



  强化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以粮、棉、油等大宗作物为主,兼顾蔬菜、果树等作物,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主产区、重大病虫害发生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突出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有害生物非疫区建设,强化农药与药械安全监管、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农区牧区蝗虫等迁移性病虫害联防联治机制。切实加强血吸虫防治。



  六、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等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与生产实践等层面入手,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引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由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生产经营规范标准,以及配套支撑标准组成的农业标准体系。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能力建设,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过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扩大监测品种和范围,及时发布例行监测信息,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推进农业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农产品贸易,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适应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支持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巩固目标市场,发展潜在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手段和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认证国际互认工作,不断拓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引进境外技术、人才、资金和服务,促进农业技术和产业升级;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和水产品出口加工业,鼓励和引导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不断拓展我国农业市场发展空间。



  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部级定点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单体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建立产区与销区、国内与国际市场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积极推行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农业会展经济,促进农产品营销促销,形成国内产销相衔接、国外促销相呼应的农产品营销新格局。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功能为主体,开发整合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延伸到县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在农村推广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挖掘内部增收潜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促进种粮农民不断增收。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推动“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开发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拓展外部增收空间。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小城镇和县城及加工园区集中,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积极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服务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协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完善农民就业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提高农民发展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和完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培训能力;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促进农民由体能就业向技能就业转变。创新农业和农村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九、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组织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办好农村科技书屋,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推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进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在国家的扶持下,自力更生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探索化解村级不良债务的有效办法,严格制止村级再举新债搞建设。



第三节  重大工程和项目



  围绕“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认真落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突出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