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6)

时间:2006-08-04 07:06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admin 点击: 338次




  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对国家投资和补助的乡村建设项目,加快实行公示制度,通过招投标、资金跟踪监督和项目后评估等办法,确保管好用好资金,保证项目质量。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逐步降低中西部地区对涉农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配套比例。



  逐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实施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支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建立农业灾害救助和风险防范机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建立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收益综合补贴制度,建立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逐步调整完善对短缺的重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政策。



  改善农村融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把支农效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贷款标准,延长贷款时间,简化担保程序。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农保障作用,设立与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重点建设工程配套的中长期贷款项目,扩大农业信贷规模,提高农业信贷比重。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农村社区资金互助的有效形式。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贷款担保组织和基金。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依托龙头企业资助农户进行农业保险试点,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路子。



第三节  实施“九大行动”,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九大行动”,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饮水、能源、道路、居住、通讯等条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以实施重大粮食项目工程为手段,以主攻单产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和抗御风险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实施良种补贴和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推动科学施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与发展规律,在13个优势农产品41个优势产区,从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保障能力、培育知名品牌等方面入手,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产业聚集、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服务上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超级稻研究和示范,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加快核心技术集成示范,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



  实施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大力推广健康养殖,重点建设畜牧业养殖小区、规模场户和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利用,加快畜牧水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步伐,使养殖业尽快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方向转变。



  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扶持力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加强例行监测,强化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市场营销的现代化和经营品牌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发展。



  实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第四节  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挑战,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完善农产品贸易管理机制。完善农产品贸易宏观调控机制,加强产销协调,促进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科学发展。建立大宗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农业贸易纠纷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损害调查,提高贸易争端应对和处置能力。



  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在世贸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和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努力争取有利的农产品贸易条件,避免对我国农业产业造成冲击。深入研究制定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应对措施。积极参加多边双边农业磋商与协调,不断强化我国在国际粮农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涉农国际公约、协定和标准的制修订,努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第五节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营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农业部门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农村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改革和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全面履行农业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各项法定职责,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资源配置,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上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乡镇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能整合,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设置合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制定和完善各项农业应急预案。制定和完善重大动植物疫情突发事件、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事件、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草原火灾事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重大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农产品国际贸易纠纷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



  建立农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将应对农业突发事件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确保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人力资源。建立重大农业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报告和发布有关信息。突发农业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和农业部门能够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



第六节  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确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规范



  按照推进依法行政、增强依法执政能力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依法治农进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增强农业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水平。



  加快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农业法律制度,形成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农民权益保护法的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农民权益保护、动植物疫病防治、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农业生产资料管理、农业支持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农业立法质量。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重要领域实现有法可依,依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农民权益、促进产业发展、强化支持保护,使依法治农取得新的进展。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快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反应快速的专职农业执法队伍,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将农业行政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执法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提高农业执法机构装备水平,增强对各类违法行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查处能力。建立农业执法信息网络,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探索建立执法人员激励与保障机制,确保执法队伍的稳定。



  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拓宽农业普法宣传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在继续做好农业干部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农民开展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突出宣传与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提高农民群众遵守法律和正确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将普法教育与农业系统的各种培训计划和培训工程结合起来,保障普法工作的顺利实施。实现农业系统干部依法行政,管理相对人守法经营,农民群众用法维权的目标。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各级农业部门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谱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张宝文就《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答记者问

  编者按:《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农业部门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针、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是农业部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指南。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全面了解《规划》,近日,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据了解,《规划》编制经历了三年多时间,请问《规划》的编制过程如何?



  答: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早在2003年下半年,我们就着手各项准备工作,通过互联网公开招标确定了12个课题开展前期研究,并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赴全国多个省区开展专题调研。为了找准定位,理清《规划》思路,我们召开多次会议,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专家以及地方农业部门的同志进行研讨,部里三位部领导四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门研究,仅杜青林部长就两次召开农业部常务会议,研究确定《规划》思路提纲。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多次征求部内有关单位、部外有关专家、地方政府和省级农业部门的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后,提请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了论证。在《规划》发布前,我们还从纵向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各省(区、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相关指标进行了衔接,在横向上征求了国务院13个有关部门意见。历时三年多的《规划》编制过程,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要求。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