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7)

时间:2006-08-04 07:06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admin 点击: 338次




  问:《规划》的总体结构是如何设计的?



  答:《规划》全文总计两万八千多字,共分五章十六节。在《规划》结构的设计上,主要按照分析现状、理清思路、合理布局、明确重点、提出措施的线索逐步展开。第一章从分析发展形势与任务入手,全面总结了“十五”发展成就与经验,科学分析了“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完成的基本任务。第二章从谋划整体发展思路出发,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奋斗目标。第三章主要从具体落实的角度,提出了“十一五”发展的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第四章主要从发展战略、重点、重大工程与项目三个层次提出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途径。第五章从改革、投入、开放、调控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层层递进、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问:《规划》如何看待“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答:“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通过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吨,生产能力明显恢复。“十五”期间棉花、油料、糖料总产量年均达到542万吨、2943万吨、9522万吨,分别比“九五”增加111万吨、496万吨和821万吨。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水产品总产量年均递增3.6%。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趋于稳定。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型。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五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六是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启动实施优质粮食产业、沼气建设、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工程,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得重大突破。实行了“三减免、三补贴”政策,结束了两千多年来农民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问:“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如何?



  答:《规划》认为,“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规划》也深入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方面。



  《规划》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完成三大基本任务,即: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问:“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规划》指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落实“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的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问: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规划》提出了哪些发展目标?



  答: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和条件,《规划》从主要农产品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农业资源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村面貌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共涉及30个量化指标,除“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为约束性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这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特点,又强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的职责。



  问:“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有哪些?



  答:按照“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任务和目标,《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此,《规划》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农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疫病虫害防控、农业标准化管理、农业对外开放、农民增收、农村公共事业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发展重点,并从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要组织实施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以及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以切实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建设。



  问:《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农业部将如何组织实施,使之变成现实?



  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规划》编制成为一个针对性强、更具操作性的规划。为此,《规划》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规划》发布后,农业部还将陆续发布一系列配套的农业行业规划、专项规划等,从而形成指导“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完整规划体系。



  围绕《规划》的贯彻落实,初步考虑,我们将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和宣传手段,让社会了解《规划》的主要内容,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支持“三农”的良好氛围。二是在安排“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年度计划中,进一步对《规划》的各项目标、重点、措施等进行分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三是认真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把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