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电子书(13)

时间:2008-11-09 08:03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463次

 

  • 的人,无论向松野总经理诉说多么愚蠢的乞救相助的问题,他总是诚心诚意地予以解答。直到今天,我才深切地体会到:我之所以能避免走上人生的各种歧路,勉勉强强地完成一个企业家应做的工作,也全仗松野总经理和喜多村先生的教诲。我还算幸运的吧,那是在我周围总有这样一些上司和前辈。最重要的是:应及早地发现你认为是属于这样的上司和前辈,坦诚地向他们请教。

    回归原点

      我有幸从松野先生那里聆听到各种有益的教诲,他所提及的有关人生挫折的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松野先生在"松下电器"任职期间,曾遭左迁而被调到闲职的岗位上。那是由于某件事触怒了松下总经理才被赶到那样的岗位的--不给予任何工作,让他做一个靠边站的干部。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两年。对于一个职员,特别是对于一个在工作上富有自信心的职员来讲,没有比不安排工作更使他感到痛苦的了。连这样坚强的松野先生也曾一度消沉,多次考虑退职。恰在此时,一个朋友对他说:"你现在正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应趁这样一个天赐良机,回顾一下过去的生活道路;回忆一下你的原点(初衷)是什么?"松野先生细细地咀嚼了朋友的这番话后,对眼前的闲职不再抱怨,而是忍受下来了。松下总经理是知人善任的天才,他不会总对一个确有工作才能的人弃之不用的。不久,松野先生除任日本维克多唱片公司总经理外,还被委以其他重要职务,纵横驰骋于人生舞台。人生的舞台、因归原点--这两句话无一不蕴含着深奥的意义。当你遇到困难,一筹莫展的时候,若转换视角,将其视为天赐的人生舞台,你便等于得到一个回归原点,重新思索人生的契机。这种"回归原点"的思考方法也见诸于著名的人生指南--《菜根谭》①一书。书上写着:"一旦被逼到走投无路的绝境时,则回到原点、出发之时进行自我反省。"有一个与此有关的实例。最近,一个老朋友来向我征求意见,他最初是靠进口杂货,后再批发给超级市场这一买卖起家的。事业发展顺利,公司规模也逐渐扩大。其间,他考虑:与其从商社购入杂货,不如自己创办进口公司来得赚钱,于是就创办了新的公司。确实,这个新公司运营得相当不错。当时正值泡沫经济的繁荣时期。有家银行便劝他买下车站前那幢高楼作为抵押,并说:"眼下不动产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倘若肯以此为抵押,我们便提供五亿元的贷款。"仅这一项杂货买卖,他是不会感到满足的,便打算扩大自己的事业。于是买下这幢高楼,投入由此得到的5亿元贷款,做起经营西餐店的行业。但是,他以前一直从事批发业,对于经营这种与过去不同的饮食行业是不可能取得很快进展的。结果,一年的营业额最多只有一亿元,而他投资了五亿元。就这一点点营业额,根本顶不上资金的周转率。正是祸不单行,泡沫经济于此时又陷于崩溃。瞬时间,资金难以周转,一时完全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我在听着他的讲述时,忽然想起了原点。企业家在不断扩大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很容易看不到创业的原点之所在。经济学家舒佩特②曾经指出:"企业家精神之源泉固然是获取利润,但作为一个事业家却在于如何追求超乎常人的那种卓越性的行为。这在我来讲,也能充分理解。但,倘若站在管理公司这一组织的立场上,依然会看不到并忘却原点。这是极其危险的。当然,毋须多言的是:回归原点并不是忘却现在的苦境,沉浸在回忆之中以求逃避。倘若真那样做,那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现在之所以遇到困难,其原因必定藏在以前你所走过的路途上的某处。重要的是:不是紧盯着眼前的困难而感到绝望,而是开阔视野,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上重新考虑,这样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大自然是人类的教师
      我在上节提到的"回归原点"的思想中,除了回归到创业的初衷这一层意思外,我以为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它不限于商业,而是每一个人的原点,即回归自然的思想。贝原益轩①(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有这样一句话,即"触发天机"。这句话阐明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其意谓:要解开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的那种紊乱的心理上的束缚、执著,就暂先置身于自然之中吧。他说:置身于太阳、土壤、空气中的我们,在四季自然的变化之中,观赏盛开的花朵,耳听小鸟的啼鸣。在目不转睛地注视花草、昆虫以及所有生物的生态时,我们的心灵遂得净化,萌发善心,人类固有的自发性也随之产生。我们现代人居住在远离自然的地方,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疲于奔命。要说周围的自然,至多不过是庭园和公园里的草木一类的绿色而已。对此,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毫不足怪,甚至平日也不特意去追求自然。然而,人原本是生存在大自然中的动物,当他被逼入无可奈何的境地时,也许会本能地要求回归自然。原若叶台医院名誉院长福增广幸先生在一次对谈中,对心病治疗一事指出:"首先应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意思是说,通过在丰厚的自然中生活,将因患病而招致痛苦的心灵返回到零点。然后再次使之向积极的方向转化。若这样做,效果会非常明显的。是森田疗法在实践中,将"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开悟"的思想引入治疗中的。患严重神经症的人,如:担心手脏而反复洗手,否则就会感到不安的不洁恐怖;由于担心心脏病发作而不能乘坐电车;或因害怕见人而不敢外出一步--患有以上严重症状的人还是接受住院治疗为好。这样,就会很快治愈的吧。按照住院治疗的传统的森田疗法规定,住院后约一周内,让患者躺在房间里,这叫"卧床"。一天里,除允许去厕所和洗澡间外,其余时间均让他在房间里静躺。当然也不与任何人说话。倘若有个说话对象,他便会对他(她)诉说自己的痛苦,发发牢骚。但这也做不到,只好独自一人总在床上躺着。被置于这样状况下的患者,最初表现为内心十分苦闷,觉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烦恼不堪,然而总是这样也无助于排遣,约到了第五天便感到非常无聊。于是就想做些什么,也非常想活动活动自己的身体。当这种情绪达到顶峰的约一周后,终于允许他起床了。这是他住院后第一次到户外活动。于是,那在住院前完全没有感受到的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花朵、悦耳的鸟鸣等自然景物,使患者不禁感到十分新鲜,心旷神怡。恰如泥水中的泥沙沉入水底,成为一泓洁净的清水似的,那些丑恶的念头、主意俱将沉淀下去,回归到人类固有的自然之中。不正是这样一种状态吗?至此才开始正式的治疗。森田疗法首先采取了一度使患者"回归自然"的方法,以作为进入正式治疗前的准备。这一点确实是非常卓越的,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治疗方法。有一企业家通过使自己"回归自然"而重新站了起来。他就是在大阪经营批发袜子一类生意的粕井惯次先生。他在大阪开的店经营得当,很有发展,因而变得雄心勃勃,打算向东京进军,于是便办了分店。但这个分店的营业额的增长比想像得要慢。正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连大阪总店的经营状况也开始下降,因而渐渐地陷入了一筹莫展的窘境。为此而心烦意乱的粕井先生以一种求助于什么似的心情谋求精神上的转机,此时忽然想到要去登山。他所攀登的是作为修验道②的修业道场而闻名的鹫峰山。时值夏日盛暑,那全身汗水淋淋的他,一边体会着如同死一般的难忍的痛苦,一边不断地奋力攀登,最后终于到达了顶峰。他在顶上一边休息,一边远眺周围的峰峦。一眼望去,周围峰峦叠峰,群山连绵,数万株、数十万株杉树、桧树那样的参天巨木一排排耸立其问,其景色真是蔚为壮观。他忘却了疲劳,完全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看着看着,忽然感到:那一株株参天巨木正在太阳和空气、大地的水分和养分等大自然的抚育下,一天天正直地茁壮成长。这是多么奇丽宏伟的真实自然的景象啊。为此,一阵阵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接着,他面对这一派大自然的景色考虑起正在为之烦恼的生意上的事情。竞争激烈、营业额上不去、职员的工作态度也不尽如人意。这一切使他感到无尽的烦恼,这样下去不知将来会出现什么结果。但他转念一想,这些烦恼本身不正是由于自己的随心所欲,狂妄自大所造成的吗?我们人也要像那些不会说话的树木在上天赐于的自然环境中正直地茁壮成长那样,在你哀叹现状,或为之悔恨之前,难道不应该先真诚地认识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吗?--粕井先生已把这种深深触到心弦的实际感受写入到他的著作(《水到渠成的生意经》,商业社)之中。自然的确是人类伟大的教师,同时也是力量的源泉。

    向前辈们学习,"变挫折为力量的方法"
      我想你们都知道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国学家保己一①吧。他虽是盲残之身,最后却成为一个代表那个时代的学者。下面是保己一年轻时代的一段插话,现仍流传于世。有一天,保己一在沿街的一家小店,为更换断了的木屐带,便向店员讨一根带子。而店员们却百般嘲笑他这个盲人,并且还围过来大肆奚落、取笑。直到最后才扔给他一根带子。保己一强忍着愤恨的泪水和难以克制的怒火,两手摸索着将扔在地下的那根带子拾了起来,修好了木屐。这时,保己一在心里暗暗地发誓:"好。纵然我是个瞎子,也一定要努力掌握学问。让这些嘲笑我的人看看!"后来,保己一终于成为一个天下负名的学者。据说,他曾叫来从前嘲笑过自己的那家商店的老板,托他出版自己的著作,而且还深深地对他表示感谢,说:"今天,我之所以能著书立说,都是因为当时店员们对我的谩骂和中伤啊。"在《菜根谭》中有这样一节--"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意即:逆境和辛劳对于锻炼人、造就人来讲犹如一个大熔炉。我想,这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普遍真理吧。人生存于世本身,也是一个在不断失败和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一如前述,在继续不断的漫长的职员生涯中,总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有时既会遭到降职,也会陷于一时不振;既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失败,也会因人际关系而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另外,在私生活方面,有时为与夫人关系不和而烦恼,因为孩子的事而大伤脑筋吧。也许有时还为偿还贷款而四处筹措,狼狈不堪吧。其实,这都是些可谓家常便饭的小事,谁都会遇上的。这便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些人生困难,同时又是锻炼人的绝好考验。"为什么这种事情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人生怎么就这样不幸啊!"--倘若只知这样地哀叹、回避现实,那什么也解决不了,也不会进步。应把困难和挫折等危机视为上天赐给自己的有利于成长的良机,并采取积极的态度逐一地加以解决。只有这样做,才不会重犯同样的错误。即便万一再遇到同样的困难,也完全具有轻易地予以克服的能力。森田正马博士这样教导我们:"只有经历过各种迷惘、烦恼和困苦的人,才会在思想上产生转机。那些对生死问题,人生问题未曾作过深入思考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心机一转的。当你深入思考到这一步,虽说与人的素质有关,然而即便素质再好,若没有深刻地感受过痛苦,也仍然体验不到心机一转的心境。"无论学问还是事业,以及其他的任何领域,那些最终获得成功,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决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其中的大多数各自都遇到过巨大的困难,遭受过严重的挫折,而且主动积极地战胜了它们。当我们在评价取得成功的人的时候,却往往只看到他们的结果。而我们必须学习的,倒是他们获得成功之前的那段艰辛的历程。我想,大家也都知道明治时期(1868-1912)的大文豪森鸥外吧。鸥外的本职为陆军军医。由于努力和勤奋,他作为一个军医来讲,也算谋得相当的高位。年轻的鸥外对本职工作自然是勤恳踏实、尽心尽力,而且晚上还尽量减少睡眠时间,把别人浪费掉的时间用于研究和撰稿一类的文学活动。诚然,他确有文学才华,但由于他的努力,才先以文学家的地位闻名于世而不是现职的军医。但,由于他的这一声望,招来了周围人的中伤、嫉恨。听说鸥外原居东京近卫师团军医部长的要职,后不得不将他调离,任小仓第十二师团的军医部长。这就是所谓左迁。当时,鸥外年仅38岁。若是一般人,横遭如此屈辱定会自暴自弃,借酒发泄,或向周围人倾吐内心的不平和不满的。退一步讲,若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个人才出众的优秀分子,则越发会感到如若堕入绝望的深渊的吧--哀叹以前为自己铺筑的这条成功、发迹之路至此被切断了,前途也被断送了。但是,鸥外一如既往,不为俗世所左右。他一边忍受着周围人那种嘲笑的目光,一边毅然决然地更加奋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将挫折视为促使前进的动力。他在这段境遇不佳时期的学习,竟为他日后创作出一部部确立其大文豪声望的杰作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他创作的原动力。倘若没有境遇不佳的小仓时代,鸥外的文学恐怕不会具有如此触动人心灵深处的巨大魅力吧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