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电子书(5)

时间:2008-11-09 08:03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463次

 

  • 距离,比较计算一下对方与自己的跑速,然后再比较牙和爪这两种武器究竟孰优孰劣--还未等以上程序全部完成,自己早被对方吃掉了。真没想到,"思考"竟是一种效率极低的行为。动物是不会做这样慢慢吞吞的事情的。动物凭感情支配其活动。若感到恐惧,则拔腿就逃,犹如脱兔。勃然大怒时则露出獠牙,张口就咬。若在这方面的感情功能很健全,则说明判断大体无误。马是哺乳动物,与鲜鱼不同。说起这种哺乳类,它们是以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狩猎、养育、构成群体的,因而也就自然需要同伴意识、母爱等这些感情。起这方面作用的也是马脑。具体地说,彼此结成伙伴,协作互助。共同谋求生存的动物,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使伙伴之间亲近交融的感情。也就是说,产生渴望在集体中生活的感情;一旦脱离集体便会感到不安起来。这种感情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思慕人、寂寞等这类感情也是为了统领伙伴而从动物时代继承下来的。这也有赖于马脑所起的作用。堂堂正正地居于鳄鱼脑、马脑之上,或者说包围在它们四周的是大脑,即人的脑子。这里被称为理性、智能之座。诸如思考、计划、创造等这一类人所特有的功能,都是通过大脑来实现的。开动人的大脑,创建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的是人自身;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已不能凭借感情行事了。在人类社会中,唯有理性才受到欢迎、称赞;若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粗野的表现。因而,无论公司也好,家庭也罢,在我们的周围总听到说这样的话--你要冷静、理智、合理、抑制自我。其实,人原本就是动物。倘若过于粗暴地处理自己的感情,那么,起支配感情作用的脑子就会感到苦闷,几乎要大闹起来--"你们怎么如此对待我。不要小看我了。"这就是承受精神紧张的状态。于是,日本的薪俸阶层者们也就去小酒店,因为酒精可以使人脑,即大脑休眠。这样,平时受到大脑抑制的马脑便恢复了精神,随即感情毫无掩饰地进发出来。具体地表现为:酒醉后时哭时笑,喜怒无常;甚至平时看去举止十分规矩、谨慎的人,突然会去抚摸在他身旁的女性的臀部。鳄鱼脑、马脑、人脑各自独立地承担起不同的功能。但,实际上三个脑子之间是相通的,互相影响的。身心医学清楚地阐明了这一点。比如说,某店规定翌日为结算销售额的最后期限,可有个营业员直至此时还未完成定额。面对摆满着极其丰盛的山珍海味的他,若在平时一定会狼吞虎咽的,而今天却丝毫不想动筷。那在他的脑海中想着什么呢?首先,在大脑中出现这样的信号:"凭这样的成绩,又得挨部长一顿训斥了。"然后,信号传到马脑,马脑旋即感到不安:"怎么办呢,太糟糕了。"接着,信号又传至自律神经。自律神经接到信号后立即作出反应:"明白了。情况确实非常紧急!必须设法提高销售额。现在可不是从容地用饭的时候。先别吃饭了。"于是,从胃中将血液抽去,停止了消化活动。于是,作为维持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将糖放入血液之中。大脑中掌管食欲的那部分察觉到放入的糖后,误以为"刚吃过饭,所以血液中糖分才多的",遂抑止了食欲。以上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一连串活动,就发生在烦恼不安的营业员的大脑之中。这就是最初受到的精神紧张的打击。倘若长时期受到这样的打击,就会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等症状。

    这样转换想法
      当人们产生这种担忧、焦躁不安的感情时,鳄鱼脑、马脑每次都会兴奋起来,自律神经也必然施行临战体制。这一点,我想已然很清楚了。但,若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下去,身心自然容易疲劳。其结果,免疫力衰退,身体上的有些部位的功能就会逐渐受到损伤,诱发为真正的疾病。为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应采取什么方法来预防呢?松田先生建议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以"增强心和脑的功能"。①更加重视、珍惜感情。②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②寓积极的思考于潜意识中,之后则听凭潜意识支配行动。关于上述的①,简而言之,就是要努力成为鲜鱼一般的人、马一般的人。大脑是理性、智能之脑,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的,即"为善于生存于世所需的脑";另一方面,鳄鱼、马的旧皮质,属"为健壮地生存于世所需的脑"。现代社会的基础是教育,它已形成一种偏重于大脑的体系。但是,若要真正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智能,则必需具有健壮的鳄鱼脑、马脑才能实现。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便可以知道:凡是精力充沛的人,大多食欲、性欲都很旺盛。因而他们很注意自己的食欲和性欲,并努力增强心和脑的功能。关于②和③,若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想法的转换。比如说有这样的情况:"明天公司内部举行晋级考试。"这只是一则极普通的信息而已,但由于接受这则来自外部的信息所持的态度不同,其反应也必然大相径庭。当他认为"也许会落榜。若真落榜,那就太丢人了。真不愿意!"的时候,这种感情立即传至自律神经,抑制了胃的活动,食欲便随之减退,夜里也难以入眠。翌日的考试则必将处于最糟的状态。若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即"我已尽了努力了。剩下的只需全力以赴应考就行了。这次倘若失败了,明年再考。"其实,选择权全在于你自己。再举一个例子吧:"部长真讨厌,简直让人受不了。"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部长走过来把厚厚一沓文件放在自己的桌上,说:"B君,这是特急。拜托你了。""我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还要来个什么特急。有那么多人没事干,凭什么就单单使唤我一个人。那个部长准恨我,否则不会这么做的。"--假如抱着这种态度,烦躁感就会加剧,遂成为精神重压。方才自己所做的工作和部长所托付的工作二者必将半途而废。假如这样转换一下自己的想法,即"肯定是那个部长很相信我,所以才单给我安排这份工作。部长虽然没有说,但我若不做,他准不满意。"其结果则迥然不同。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转换想法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表和里,积极面和消极面。光看到表面、积极面固然可以,但事物的另一面--里面和消极面也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的。这就是关键之所在,即看你如何来吸取它的积极面。神经质的人往往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在他还未采取任何行动的时候起就已预感到某种不安。这是一个过去常举的例子,想必许多人都已知道了。从前有两个鞋商到沙漠地方去卖鞋。生活在沙漠里的人,谁也没穿过真正像鞋这样的东西。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后,一个鞋商琢磨着:"这里没人穿鞋,所以鞋肯定卖不掉。"而另一个鞋商认为:"正因为没人穿鞋,所以鞋一定能卖掉。"作为一个商人,我感到:在这则故事中,包含了做生意的奥秘和转换想法的秘诀。

    升学考试落榜了,为此我要"祝贺你们"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刊登在报纸("纤研新闻",1992年3月25日)上的有关这位女性的事迹。她虽不是商人,然而却在转换想法方面作出很大成绩的这样一个代表性人物。--骏台补习学校京都分校的讲师平野真理先生。15年前,她曾是第一个登上补习学校讲台的女教员。因此作为使学生向往的女教师的先驱而闻名退迩。她确实是个精力充沛,而且富有魅力的女性。平野先生上课时,教室里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挤满了站着听的学生,几无插足之地。若让她的同事们来介绍:好像是"一个博得异乎寻常的欢迎,几近崇拜程度的人。"那么,她究竟在哪方面如此吸引学生的呢?不言自明,补习学校是考试落榜的学生集聚于此的一个使人感到郁闷、压抑的地方。他们在一般人眼里是这样的吧--两手斜插在裤兜里、身子略向前弓的落榜学生,面带忧郁的神色走进校门。每年,面对这些带着灰暗的脸色汇聚到这里来的学生们,平野先生上第一堂课时的开场白总是这样的:"祝贺你们。"这句话对刚刚落榜的学生来讲,想必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吧。事实上也是这样,学生们听了这话后的脸上表情,就像突然被平野先生重重地打了一下似的。接下来才是她真正想说的话。"所谓浪人,是一生中最能集中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而且,你们在补习学校里,还可以学到课程以外的各种东西,得到许多实际经验。其间,既有挫折也有竞争,既有失败也有胜利,可谓五味俱全。有许多东西是上了大学后再也无法体验到的。实际上,它就是人生的缩影。能有机会生活在内容如此充实的一年里,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确实是非常幸运的。"平野先生最后又补充了一句:"你们最大的幸运就是能遇到我这样的先生。这也是因为你们落了榜才有此机会的。"从翌日起,平野先生的课堂挤满了人,其盛况已远远超出满员的程度。据说,听课学生的脸上都泛着青春的活力。对新来的落榜生用"祝贺你们"这句话来欢迎他们,这可不是一般的转换想法。但是,假如平野先生只是装腔作势地说一说,学生是不会对她产生信任感的。正因为平野先生本人对她所说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学生也就自然地认真对待了。一次,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你认为15年前的学生同现在的学生相比,他们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她这样地回答说:"完全一样。虽说一谈到当代年轻人,有人就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但在我看来,他们丝毫没有变。可爱、单纯,我最喜欢学生们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因为每年、每天都能见到这样可爱的孩子,所以感到非常幸福。"通过改变对方,自己也得到改变。这可谓转换想法之真髓吧。平野先生就是这样做的。她将"等孩子入睡后,与丈夫出外幽会视为一大乐趣"。而且她也是一个"鳄鱼、马、人"三个脑子都十分健壮的、三者的平衡掌握很好的女性吧。

    第二章、这样做,才能愉快地找到富有人生价值的工作方法

      在前一章,我已概括地讲了当代的公司职员所处的状况、环境,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精神重压、精神方面的疾病,以及如何从中摆脱出来的方法。从本章,即第二章开始,我想进一步挖掘为之烦恼的职员们的内心世界,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些烦恼的本质,并就如何改变为新的自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抛开受害者的意识
      抱有受害者的意识,则将一事无成
      前不久,某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个采访节目。内容是关于从事不同行业的职员,对采访人提出的"公司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职员们的回答,却可谓五花八门:"赚钱的地方。""为养家活口才不得不来这里干活。"其中也有人以非常烦躁的语气回答说:"公司?不就意味着过劳死嘛。"我总觉得,电视台的这个节目似乎旨在刻意反映当代公司职员的某个特定的侧面。我想,与这主题不相符的回答大部分已被删掉了吧。我虽不能认定现代的职员都是这样看待公司的,但事实上,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相当多的吧。现在,人的平均年龄为80岁。在这漫长的人生中,职员大约有一半即近40年的时间是在公司里度过的。在工作中持有这样一种想法的人,与在工作中积极愉快,从中感到人生价值的人相比,他们在40年后,其结果定会有天壤之别吧。这种想法,即在接受采访的职员们的回答中所表露的对公司的看法: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工作,就是人们所称的所谓"受雇佣秉性"吧。由此而产生的诸如"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公司的牺牲品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受害者意识。假如听一听那些抱有强烈的受害意识的职员所说的话,就可发现:除上述"受雇佣秉性"外,他们总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并以此来观察事物。"领导这样任意地驱使我,让我干这干那,可给的工资却很低。""那家伙没什么大本事,但得到的待遇却很优厚。""B公司的奖金比我们公司多,休假时间也比我们多。"以上是他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可是,不论哪句话都是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一方。由此可见,他们只是主观地、或说是表面地观察事物。比如,那些抱有受人任意驱使想法的人,他们在工作上究竟做出哪些成绩呢?在别人看起来,没有多大本事却又得到优厚待遇的人,也许有着你所不知的能力、本事。B公司诚然休假时间长、奖金多,但这一部份,也许由相当繁重紧张的职员们的劳动予以补偿了吧。这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但若是戴上受害者意识这副有色眼镜看问题的话,是不会这样去考虑的。并且,受害者意识是一种感情化的东西,所以它便成为一个出气口,发泄对上司、公司的不满情绪。假如自己一方克尽职守,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然后再批评公司和上司,那这种批评还算得上是建设性的,但若出于受害者意识而发出的不平和牢骚,则只能是坏话、中伤,丝毫与事无补。比如,公司计划搞一个大项目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