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电子书(16)

时间:2008-11-09 08:03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463次

有效地发挥你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你
 

  • 自卑感
      如果能做到客观地审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将注意力集中到长处,有效地发挥其作用的话,则短处也就自然地不再叫人担忧和牵挂了。但是,自卑感并不会那样轻易地就消失。甚至到了自己的长处得以施展,采取一种积极的姿态考虑事物的时候,自卑感依然存在;有的人还会一个又一个地产生新的自卑感。那么,简直让人束手无策的自卑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不言而喻,所谓自卑感就是将自己同别人相比而产生的。例如容貌、体格、头脑、学历、成绩、家庭门第等,人的所有一切,都不乏为比较的对象。自卑感强的人,换言之,就是比较意识强烈的人。若说得再确切一些,也就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意识,故而总是注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一面,并拿自己去和别人作比较。若从以上自卑感的本质来考察,它也会促使这种"只求赢,不愿输"的竞争情绪的高涨。因而,也有学者强调自卑感的积极的一面,甚至认为:"正因为存在自卑感,文明才会进步。"暂且不说这些,值得注意的是:大多具有神经质类型性格的人,或对自己的缺点作种种夸大的解释,从而为之不胜悲观;或由于疑病症所致,将不属实的事情认定为事实,独自为之烦恼不已。C君是一个26岁的小伙子,平时总为自己的嘴小而感到烦恼。他考虑再三,想去做整容手术。在我看来,对此,人们几乎毫无察觉;我想最多对他说一句"的确小了点",仅此而已。这莫如说,反倒使人家感到可爱,决不会给人以坏的印象。可是,这位C君对自己这张小嘴却抱有很深的自卑感。在参加"生活探讨会"的人当中,从数量上讲最多的是原有这种被称作对人恐怖的神经症。他们的症状,如见人便绷着脸,给人以不愉快的感觉(他们认定是这样);或脸色变红;或紧张得口拙舌笨地连话都说不利索,等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人有这种症状:如在人前手抖得不能写字;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杞忧症和那种生存欲望极为强烈的性格所致。即,他想同对方不卑不亢地进行对话、生怕受到对方的轻视或嘲弄、博得异性的好感、或给上司留下好印象等--正因为他们这方面的要求非常之强烈,所以反而使他带来因种种预想的不安而感到紧张,例如:"倘若对方讨厌我,怎么办?""若遭到对方嘲弄,怎么办?""假如对方认为我是个没出息的人,怎么办?"等等,从而产生了对人恐怖症。不论是谁,多少会有这种类似的感情。不过,由于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精神交互作用"和"思想上的矛盾"(即自己想的同实际相反)二者的恶性循环则越发加剧。而且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动辄白天竟不外出一步,整日闷坐在家里。如前所述,我本人从小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比如个子矮、身体瘦弱、胆小怯懦、记忆力差(虽见过该人,可马上就忘记他的相貌)、不辨方向等,我怎么能与人相比呢?是个多么没出息的人啊,我一直为之苦恼不已。我第一次下决心克服自卑感,是在西伯利亚当俘虏的那段时间里。下面,我讲一下当时的经历和体会。我被拘留在苏联期间,约有半年时间食品供应情况极差,总处于饥饿难忍的悲惨状态。我在军队里的军阶是二等兵,也就是最下级。即便当了俘虏,最倒霉的仍是这种最下级的二等兵。平时伙食粗劣自不待言,每天还要承担砍伐树木和铺设铁路的重体力劳动。当时,我真不知道这种俘虏生活何年何月才算是个尽头。我便左思右想:倘若这样下去,别说回国,对于我这个体力奇弱的人来讲,恐怕就连活下去都很困难。无论如何得想个办法才是,否则……当时所需的翻译人员根本不够,而且在俘虏中懂俄语的人也极少。我便注意了这个方面。心想:纵然当不上翻译,至少可以换个稍稍轻松些的事务所的工作做吧。为此就必须学习俄语。从此以后,拼命记俄语单词。当然,那时根本没有辞典这类工具书。起初让翻译就教我这一句话:"这用俄语怎么说?"以后凡不懂的,到处找俄国人请教。毋须说,当时我是利用重体力劳动的片刻余暇进行学习的。然而,无论在此之前或在此以后都没有像当时那样聚精会神地拼命学习过。从早上到晚上睡觉前,无论吃饭时候、上厕所乃至上床,嘴里都在念叨着俄语单词。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什么数数、问候语、简单的会话也都可以应付了。据说,那时正好事务所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有人举荐说冈本还多少懂点俄语,因此我才当上了事务所的职员。那时,我听到周围的人说"冈本君的脑筋真灵,所以……。"不禁大吃一惊。我在兄弟姐妹的五人中成绩最差;从小时候起母亲总这么说:"常男的脑子最笨。"我没想到,人们对我为摆脱走投无路的绝境而付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认为"冈本君的脑筋真灵"。这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感到稍稍能克服了以前一直觉得"我比别人笨"的自卑感。但是,神经质性格很强的我,在这以后的生活中,自卑感依然很强,竭力掩饰自己的缺点。今天,我深切地感到:过去为了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耗费了多少不必要的精力啊。

    有效地发挥你的长处——保持灵活的头脑和心态
      不论做什么事,重要的是需有信念。即便制定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也需建立在坚信现状会在某种程度上持续下去的基础上。当然还要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即纵然发生变化也是在可能预测到的范围内的变化。信念固然很重要,但假如一旦成为某种固定观念就危险了。若过分地相信:这将是如此发展,将是这样的结果。那么,当事态朝着与自己预测的不同方向发展时,就很难应付得了。佛教中有"诸行无常"的说法,意谓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今天还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也许明天已成白骨。这也就是所谓"前途莫测"。倘若这样说,年轻人也许会感到太夸大其辞了吧。其实不然,只要稍稍考察一下历史,就能理解: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例如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也是如此。直至在其崩溃后才有经济评论家对其作出说明和分析,说:"那是泡沫经济。既然是泡沫,当然很快消失,毫不足怪。"其实,在日本泡沫经济繁荣时,向公众大肆宣传购买土地和股票将会带来多大利润的,也正是这些经济评论家。事实上,当时我们也相信地价一定会上涨;即便股票价格有所下跌,"稍稍损失一点点"也不在话下。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随之而来的激变竟会危及到金融机关的存在。生存在变化如此激烈的社会里,该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措施呢?--对此,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灵活的头脑"。"森罗万象,当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句话似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要抛弃固定观念,保持那种能应付任何变化的灵活的头脑。即便在公司职员的生涯中,有时那些根本无法预测的情况,不知什么时候,以何种形式突然就出现了,如"某日,因公司的企业方针突然更改,新的企业将关闭";"接到人事调令,调到子公司任职";"因与外国企业合并,被派往海外工作";"发布了难以想像的削减经费的命令";"自己信赖的上司突然去世"等,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所谓职员的生涯,也就是随时准备应付这类突如其来的事情。森田博士有一句很具代表性的话:"服从自然,顺从境遇。"意即:纵然自己以为"应如何如何"并定出计划,做好准备,若情况变化,或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则计划顷刻间成为一纸空文。当然,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作出最大的努力。若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仍未奏效时,那就不必总拘囿这一计划,而需要有一个"心的转换",即考虑新的方法。换言之,需保持灵活的头脑。这里所说的灵活的头脑,当然不仅在日常的工作上,就是在家庭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我在任尼齐伊副总经理时期,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顽固不化,一意孤行的人。在工作上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放心不下。如会议开始的时间、业务报告的提出时间、听取报告的时间等,即便有一分钟的差错也会坐卧不安;最后,我甚至顽固到连吃饭的时间都作了规定:午饭在中午,晚饭安排在晚上八点。在其他时间,即便总经理来约我也断然拒绝。而且,我深信自己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想来,简直是个名副其实的缺乏灵活性的样板。虽然过去的时间已无法挽回了,但,假如当时的我不论在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都能更加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的话,那么也许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吧。我就是在家中也同在公司里的做法一样,相信自己所做的"绝对正确"。所以,从没有平心静气地听取妻子的劝说,体谅孩子的心情。在妻子和孩子的心目中,我一定是个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冷冰冰的老头吧。近日,我通过神经症的折磨后才注意到保持头脑灵活的重要性,并深感自己身上存在的许多不足。总之,今天已是人生已80年为计的时代了。孩子长大、自立,结婚建立家庭后夫妇二人的生活至少还可以持续约20年以上。贝原益轩说过:"乐余生而终此身为好。"确实是这样吧。无论做工作或是在家庭,都要学会保持心胸的宽容和灵活的头脑,唯有这样才能对周围的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希望记住这几点——置身于优良的环境中,结交良师益友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来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使自己茁壮成长,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置身于优秀人材荟萃的环境中。单靠个人努力,自我提高是非常困难的。我在西伯利亚过了整整四年的俘虏生活。回到日本后,大家纷纷来安慰我:"这四年真够你受的啊。"我听了这些话自然很高兴。诚如所说,确实吃尽了苦头。但是,说实在的,从我的实际感受来讲,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严重。那是因为受苦的人不只是我一个,凡是俘虏全都置身于同一环境之中。虽说其中也有人不愿吃这样的苦头而逃跑的,但几乎全被枪杀。当大家都置身于被迫吃同样苦头的环境时,反而出乎意料地不觉得痛苦难忍了。我以为较之更难的是:即便不需特别的努力也能设法维持生活的这种环境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边过着简朴的生活,一边踏踏实实地学习,我想这是更难做到的事情了。提起学习,我联想起一件事来。我们在筹备合并尼齐伊之前,承喜多村先生、以后的西端总经理、现在的小林总经理等人的提醒,盼望零售业得到发展的同仁们聚集一起,每参加各种集会总要互相切磋,共同学习。当时,我们就在这样的集会上,学习了经营哲学、无人售货式服务、事业形态、选定地区的条件、未来零售业的变化、国际化等。就连原本就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我,一加入到这些同仁们中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学。我们不仅能学到新的知识,而且也自然地汲取了有用的信息,了解到其他企业的长处和成功的范例等。从昭和二十五、六年到昭和三十五年的约10年间,在原有的商店街上继续做生意的人(商店街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和像我们这样的转成批量转销商店的集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这一可谓决定性的差异,其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参加到那些富有进取精神的集团中去。以上事例证明环境是何等重要啊。环境对自己的学习来讲也同样是很重要的。例如家里人都去别处了,就剩自己一人在家。尽管你原想今天自己可以好好学习了,然而,其结果往往会不知不觉地看起喜欢的电视,忽又读起小说什么来,就这样白白地度过了这段时间。俗话说:物以类聚。若你想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话,那就要主动地接近好的集体,结交好的朋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也须不惜自我投资。法国诗人安德烈·蒲鲁东说过:"假如你想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人,你就举出你的朋友的名字吧。"也就是说,若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只需看看他的朋友便一目了然了。"我深深地感到:正是因为有幸结识了己故的西端总经理,并与现小林总经理、福田副总经理、前副总经理广崎等人亲密相处,所以才有我冈本的今天。可见,好的朋友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财宝。瑞士医生托罗尼埃将朋友分为以下三类:(《生的意义》,山口实编译,圣文社)①可以与之相互交换想法的朋友。②甚至能推心置腹地与之倾吐自身的烦恼、喜悦等个人感情方面的朋友。③具有共同的哲学、信仰的朋友。我想,至少需有第②类那样的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而且其中需有前辈、同辈、后辈等各自不同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是不会谈那些露骨的恭维话和赞美之辞的。有时还会进以刺耳的忠告和规劝,但你要能诚心诚意地接受下来。此外,这些朋友还会给你带来有关社会和公司方面的准确信息。若有这样的朋友,即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