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原料药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华北制药,正展示给业界一个新的形象。
华北制药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华北制药制剂药和原料药的比例,已从原来的2:8刷新为4:6。制剂药占比升至四成,明年拟达到5:5,对于原料药长久“一枝独大”的华北制药而言,意义自然不一般。
以新制剂和新头孢两大项目建设为核心,华北制药产品结构焕然一新,由抗生素领唱的“主角戏”,正在变成有心脑血管、代谢类制剂和呼吸系统、抗癌药等新治疗领域产品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华北制药的转型之路值得人们深思。
冀中能源集团重组华北制药以来,新掌舵人王社平对华北制药在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的大刀阔斧改革,三年改革发展,催生了其怎样的内生巨变?
在华北制药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通过后,其对冀中能源集团定向增发获得的30亿元资金近日也已到账,30亿元资金将带给华北制药怎样的支撑?
不久前华北制药牵手九州通医药集团重塑医药流通格局,华北制药涉及医药流通领域意欲何为?
10月17日,记者走进华北制药,一探究竟。
1
制剂药占比从2:8到4:6
“上个月,我们原料药和制剂药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6。”10月17日,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富告诉记者,按照这一趋势,明年这一比例将可能达到5∶5。
这意味着,华北制药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突破。
制剂药的高速增量,来自华北制药满产的制剂生产线。10月18日,记者在已然矗立在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华北制药新园区华民公司新头孢工厂看到,干净整洁的车间内,一条条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
这一景象的背后,是华北制药有意识扩大制剂药业务,力促终端制剂建设的结果。
记者在华北制药新园区看到,新头孢和新制剂两大工程隔街相望,这个现代化的制药群落在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显得格外醒目。2011年底竣工投产的新制剂项目,使华北制药一举形成“五大生产基地”——— 新头孢基地、新制剂基地、青霉素基地、抗肿瘤基地、生物药基地。“五大基地”不但均符合国际GMP要求,为打开世界市场赢得筹码,而且高端化生产基地直接带来了华北制药制剂产品比重的迅速增加。
“市场消化不了的原料药,我们自己就可以实现就地转化,直供终端。”华北制药一位高管告诉记者。
从新园区起步,华北制药产品新结构还有很多细节即将揭开面纱。
据透露,华北制药目前已经研发成功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明显缓解作用的参乌胶囊,已通过三期临床,市场前景广阔。加之此前华北制药“重组人血白蛋白作为化学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添加物的产业化”项目成功获批,华北制药一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重组人血白蛋白产业化企业,华北制药的产品结构向高端调整的态势已然显现。
“华北制药转型最大的困难在产品结构调整,那就是如何改变原料药比重大、抗生素比重大的痼疾。”刘文富介绍,产品结构调整之初,华北制药就确定了由原料药向原料与制剂并重、由抗生素向新治疗领域转型的原则。为此,华北制药制订了新的产品规划,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类疾病、抗癌药等新治疗领域拓展。
在发力制剂药开发生产的同时,华北制药也对整个产品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将现有700多个产品进行“区别对待”。“我们要重点打造30个过亿产品,今年的目标是20个,从实际运作看,有望达到23至25个。这种设置有利于企业聚焦产品,配置资源。”刘文富解释说。
按照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王社平的构想,华北制药的产品结构调整之旅刚刚开始,“华北制药构建的现代医药产品体系,要由三大序列构成,一个是做精做强传统优势产品,一个是发展壮大现有增量产品,一个是加快培育潜力产品。这需要通过研发突破、技术引进、共同开发、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去实现。”王社平如是说。
2
产业格局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起
不久前,华北制药跟九州通医药集团合作发力医药物流产业的举动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双方明确,九州通医药集团将增资持有华北制药集团下属子公司华药国际49%股权。
一方是“共和国医药长子”,一方是布局全国的医药物流业骄子,对于此次合作有人评价说,华北制药已经为新产品的市场导入打通了渠道,随着其掌控市场能力的增强,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格局的调整。
对于高姿态介入医药物流的目的,华北制药方面直言不讳。正如王社平所说,此次合作就是要共同打造以国际医药进出口、国内医院配送、物流服务等为核心业务的医药营销平台,使华药国际成为国内首家系统性进入国际医药商业的企业。
对此,业界称,曾经安于生产原料药的华北制药,随着其新产品入市节奏的加快,无疑是向医药流通业放出了一只“猛虎”。
而华北制药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还不仅限于此。
即将上市的参乌胶囊产品,背后宣示的是华北制药进军现代中药产业的意图。据刘文富介绍,华北制药已经着手启动三大未来产业发展,除了上述医药物流和现代中药外,还有一大产业是生物技术。“在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我们设置了五方面推进规划,包括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生物制造、生物农药和生物环保等,华北制药有自己的技术储备优势。”刘文富说,比如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就像数码技术代替胶片一样摧枯拉朽,如果跟不上发展趋势,企业将被淘汰。
开启新业的同时,围绕产品结构升级,华北制药也开始着手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整合优化。据了解,华北制药现在有40多家子、分公司,加之各公司发展不平衡,小而散的格局制约着华北制药发展。“未来我们要集中打造6到8个子公司,进行权力下放。同时以新园区建设为契机,围绕制剂、青霉素类以及维生素和营养品类等产品板块对众多小公司进行重组整合。”刘文富说,以华民公司新头孢工厂为主体的头孢类产业,整合了头孢的原料和制剂,其他方面的整合也在加快推进,华北制药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3
改革管理夯实转型基础 随着新的产品和产业结构框架的形成,华北制药支撑未来发展的布局也趋向明朗,这一布局能否发挥出预想的威力,关键还要靠作为发展基础的管理。
连刘文富都承认,以前华北制药一些子分公司小日子过得倒很“滋润”,因为各自为战的局面也让这些分公司形成了自己的“小金库”。重组后王社平董事长颁发“五条禁令”,将资金账户统一管理,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善。
新的产品和产业布局调整,也带来了华北制药管理流程的再造,这一进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一个是钱,一个是人。华北制药为此实行了“集中管理、分灶吃饭、预算控制”的资金管理模式,以及“以业绩论英雄,以结果论奖惩”的领导干部任用制和内部竞争上岗公开选聘制。
据介绍,经营指标下达的第一年,华北制药有十几个干部因为没有完成目标被免职,在企业内部引起极大震动。人浮于事的现象由此销声匿迹。而如今,频繁的干部变动在华北制药人眼里已变得很正常。甚至于在华北制药控股的华药国际,总经理都来自合作方九州通医药。
外来资本的冲击,外来人才的补充,使华北制药的开放意识加速觉醒。去年,华北制药引进了100多名各类人才,涉及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多个环节,甚至有些高层管理人员都是直接从有关领军企业中挖来的。“华北制药涉及营销、研发的改革,也已接近尾声。”刘文富介绍,技术研发方面,华北制药正将进一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让给企业创造价值的研发人员“先富起来”,要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创新研发模式,借助外力通过合作提高研发效力。
从华北制药不断改革的管理新体制建设中,有关注人士解读说,这不但是华北制药自身布局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其下一步重组扩张所做的准备。
记者向刘文富求证这一猜想。他说,最近确实有医药企业找到华北制药,商谈关于兼并重组事项。刘文富认为,在市场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华北制药定向增发获取的30亿元资金,不但大大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也使得华北制药有了扩张的能力。“华北制药面临着一个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机遇。”
此时,华北制药围绕基础管理、创新体系建设、组织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改革,还在继续。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