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药学 > 药学动态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今年可达千亿

时间:2012-11-03 12:44来源:商务部   作者:未知

北京自2010年启动“G20工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支持一批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引进一批优秀企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销售收入从2009年394亿元增长到2011年750亿元,预计今年前9个月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2%,全年可达1000亿元左右,成为北京新增千亿级规模产业。经认定的50家G20企业实现收入对产业贡献度始终保持50%以上。G20企业已经成为引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其中“G”是英文Great的首字母,寓意规模大、贡献大的重点企业,“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重要的20%,寓意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G20工程从2010年4月23日正式启动,2年多来全市共安排统筹资金12亿元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中市科委安排各类资金8.8亿元,支持生物医药科技项目200余项,带动在京高校院所科技投入约为1:2,带动企业投入约为1:7,带动G20企业研发投入从2009年3.6亿元增加到2011年10.6亿元。 

北京市完善产业创新环境,产业政策实现突破:推动G20企业重大创新品种为代表的88个医药品种纳入医保目录。“一企一策”为企业服务。建立以G20企业为主体的1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档案和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推动5个1类新药进入“北京生物医药创新促进平台”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进度。针对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建设一批国际化的CMO/CRO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品种提供服务。组织北京临床药理基地成立“临床CRO联盟”,加大对创新医药品种的临床试验研究支撑。G20工程实施以来,共建成5条CMO代工线和10个CRO技术服务平台,累计实现服务收入20亿元。“临床CRO平台”调动北京40余家临床机构资源,实施2年来累计服务北京企业临床项目624个。 

北京完善融资招商环境,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金融激励方案”,加大金融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支持,对北京生物医药企业贷款额从2009年9.6亿元增加到2011年34.2亿元。引导社会投资超过180亿元。G20工程还开展科技资源招商,整合首都科技、人才、市场、政策等优势转化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促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对跨国生物技术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目前已有瑞士先正达、美国默沙东等6大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在京建立了主要专注生物技术的全球研发中心。 

此外,北京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吸引重大专项研究成果在京落地转化。2010年至今,通过“部市会商”机制推荐并获得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立项课题38项,获得中央经费5.27亿元。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超过230个品种进入临床研究,42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新投产产品62%来源于G20企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46个,引进总投资231.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赛科药业、百泰生物等一批G20企业的生产线通过欧盟EUGMP及美国cGMP认证,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泰德制药靶向药物“氟比洛芬注射剂”,成功打入日本市场,成为我国首个以注射剂高端剂型出口国际主流市场的制剂产品。以泰德制药、纳通医疗、双鹭药业为代表的G20企业,通过并购、投资、合作开发、海外上市等方式,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G20工程启动2年来,以G20企业为代表的重磅产品不断涌现。资料显示:与2009年相比,10亿元以上企业新增3家,总数达到9家,其中7家为G20企业;10亿元以上企业2011年实现收入261亿元,对医药制造业贡献度从2009年42%提高到45%。5亿元以上产品新增6个,总数达到14个,全部为G20企业品种;5亿元以上产品2011年实现产值122.5亿元,贡献度从2009年16%提高到27%。 

未来3年,北京将推动G20工程深入实施。二期工程将深化“一企一策”服务职能,强化创新驱动,重点培育创新品种、重磅产品、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市场拉动,发挥目录、定价、招标、注册审批四大政策对医药市场的杠杆调控作用;突出人才带动,促进高端人才和团队向北京聚集;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开放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市统筹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5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以上;G20企业从50家增加到70家,对产业贡献度从50%提高到70%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从9家增加到20家,对制造业贡献度从45%提高到50%以上,重点培育1-2个百亿级企业;5亿元以上品种从14个增加到25个,对制造业贡献度从27%提高到35%以上,重点培育1-2个20亿元以上“重磅产品”;推动集群化发展,向支柱产业迈进。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