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23)

时间:2008-11-09 08:04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8352次

 

  • 班排列第七名就痛责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定程度的病态心理。
      期中考试总结
      期中考试结束了,一场风波也结束了,可惟一没有平静的却是我这颗受伤的心灵。我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痛苦,甚至达到欲哭无泪的感觉,我不明白,这件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这次期中考试我失败了,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这也许只因为我太在乎了,我太在乎各科老师对我的印象了,我太在乎同学对我的看法了,我太在乎父母亲对我的期望了,更在乎那已年过花甲却每天都为我按时做饭的姥爷、姥姥期待的目光了……
      我在乎的是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甚至不明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辛酸苦辣,为什么这一切让我经受不住的事偏偏发生在我身上。我可以想象是出现在各科老师对我印象如何,同学们又是怎样看我的。他们一定会说:“张××不行”。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反复地问自己,可是我却仍然要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真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我不明白现在这种考试方式与语文书中写到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现在的考试制度已把我们这些想考入重点高中的中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
      翻开自己的试卷我看了许久许久,似乎在怀疑这张试卷是否是我答的,失误的地方是如此之多。自己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这次考试不好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过硬。例如,考几何时,有一道题我没有证明出来,看到这道题不会之后,我便茫然不知所措,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东一头西一头的,不知是做题好还是检查试卷好,于是我便思考一会证明题又翻一翻前面答完的题,看到哪便检查到哪,还不时地去思考那道没有证明出来的题。就这样,考试时间已到铃声响了,我也没有解出这道题,也没有检查好其他试题。
      以后的几科考试不难想象,我这种心态是很难考好的,甚至在答化学试题时还在想着那道几何题。在语文考试时,当我看到有人的答完题在检查试卷时,可我的作文还没有写,就非常着急。我也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人,每当我见这种情况时,心中总有些不平衡的感觉。看到人家答完了又在检查题,我马上就乱了方寸,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在写什么,慌乱中写完后,又回过头来检查,又觉得作文写得极差,于是又重新修改,造成卷面不工整。语文考试后,我更不能克服自己心理上的障碍了,致使以后的几乎成绩都不突出,都没答出我应有的水平。
      这次期中考试对我的触动是极大的,我不知道这种心理疾病何时才能除去。我经过多次考试,在心理素质差上吃亏也不算少了,应该接受教训了,可是我实在是克服不了这个毛病。这也许是因为我太在乎了,对我身边的一切都在乎,每个人对我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是很在乎,更不用说他们所说的话了。这次考了第七名,我敢肯定说,这绝不是我的真实成绩,我一定要努力克服心理上的弱点,这种现象在我身上争取不再重演。
      这名中学生只所以感到精神压力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诚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对好些事都“太在乎了”。好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过孩子身心所承受的限度,整个社会都被网在分数、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文凭、学历的恢恢巨网中,当学生并非由于本人不努力,暂时学习成绩下降或偶然考试没有考好,父母老师不必过多指责,此时的批评犹如雪上加霜,心理压力越大,学习效率越低。家长、老师、学生不妨把这些看得淡一些,只要学生尽到了自己应该尽到的和能够尽到的就可以了,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也有利于学习轻松学习。常言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极易产生悲观心理。青少年学生有时并不怕恶语相骂,不怕受皮肉之苦,但往往受不了父母过分期待的目光,过多的不适当的爱怜也会造成孩子的精神压力。
      《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她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也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这里,把性格理解为一种心态,把命运理解为人生,也是很有道理的。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在完成即定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时,就可能造成心理上的挫折感,产生挫折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环境因素;二是主体自身的精神因素,而主体因素又起主导作用。
      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遭到不幸时,所有的人都会造成心理的不快,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利于主体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论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所有的人都会产生不快,这是人的正常的心理反应,但对这种不快反应的深度和影响心态时间是由每个人的精神因素决定的,而这种精神因素对有些人来说是有差别的,甚至差别很大。
      我之所以患抑郁症,对于我来讲是一种必然,这就是源于我的不健康心态。我这个人情绪体验过于深刻而持久,即常人说的“心事重”。在我患病之前不到两年间有一件同样的事发生在我和另外一位同事身上,其产生的心理刺激差别却很大。在病中,我不止一次地想起这件事,以证明我这个人先天就“不行”。
      我参加那次招聘公务员试点考试,录用是双向选择,而录用机关却没有按我的意向分配工作,安排我的工作对我不合适,当时我就向领导提出我的意见和要求。客观地说,该机关的领导还是通情达理的,充分考虑到我要求的合理性,当天就按我的报考意向,给我安排了适宜的工作。可以说,这件事解决的是比较圆满的。在和领导谈我个人的意见时,心理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在我心中产生很长时间的不快。事情巧得很,一年后,该机关又招聘了公务员,分配工作的过程和我一样,而那名同志很风趣地拒绝了对他不适当的安排。事后他的心态却十分轻松。
      遇到挫折和困难后,在心理产生紧张、焦虑等困扰是必然的,但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对人的成长却有截然相反的影响。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就可以变压力为动力;如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精神被困难所压倒,压力就会使人沮丧,失去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然而,人的心态又与对命运的看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怎样看待命运呢?历来是仁见者仁,智者见智,争论不休。有人说命运是前生造就,是由“八字”造就,基督教则宣传命运是上帝安排的。对这些说法,我想,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相信的人不会多了,但人们还时时谈起命运,把自己的成功或不幸归结为命运,尤其是在不幸的时候。怎样看待命运呢?笔者认为先天素质,加上后天主观努力再加机遇这就是命运。人的先天素质又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商水平,心理素质和身体条件。怎样看待机遇(狭义的机遇即命运)呢?南北朝的哲学家范缜对命运的见解是:“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乎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指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就像“随风而坠”的花朵,而“风”则是“机遇”,飘到哪里,落到何处,完全是偶然的。你若落于茵席之上就高贵;你若落于溷粪之侧就贫贱。范缜的观点宿命论的成分多一点,但不是没有道理的。人也能把握“风”的机遇,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向命运挑战的人。她在《临江仙·柳絮》一词中抒发了自己向命运挑战的抱负:“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终于凭着自己的努力,借助于“好风”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虽然后来贾家破败,宝玉出走,美梦破灭,但是,她毕竟在第一阶段的竞争中成功了,何况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是无回天之力的,而她在第二阶段的失落也在情理之中,可贵的是在于她能把握机会,主观上努力改变命运。
      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概括了人生的规律。人在失意、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过分地怨天尤人,要有旷达的人生态度。要知道人生并非只由名利地位构成,对于烦恼要力拔勿陷,统统“尽付笑谈中”。什么叫幸福,很难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更不能把它“量化”,所以,有的哲人说,幸福就是你对它的理解。
      《例子》有这样一段话:孔子的德行大大高于诸侯门的水平,却屡遭困厄;而殷纣王尽管无德,却高高居于王位。季札尽管全德,却在吴国无用武之地;田忌专横霸道,却能独揽齐国朝政。在中国,官本位文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占比例很大,它使我们把仕途这条狭窄的路看得特别的重,当无法踏入仕途或仕途不得志时,许多人耿耿于怀,心情压抑。
      张永芳先生在《细说刘邦》一书中有一段评论,对回答此问题颇有启迪,摘录如下:
      “就社会现实来说,才智相当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在少数,能够成为社会组织的首脑,尤其是国家的首脑者,却总是极个别的,仅从个人才干上作比较说明不了什么。任何社会都不能保证地位高的人,才能也一定比他人高。人们只能把少数成功者,实事求是地看作是幸运儿而已,对于得登高位的人,本不必追究原因,更不必心怀忿忿,他们实在可羡慕,不可仿效。对于失败者,可以进行批评,却不能任意羞辱,更不能在才干上妄加贬斥。韩信的谋士蒯通一语点破天机:'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故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刘邦听到这句话后未杀蒯通,总算不太糊涂。历史上成就功业者自有一定才智,但谁能敢说失意者才智一定低下呢?谁又能测知才智超凡而默默无闻者有多少呢?人生晦达成败,非关才智高低,与其说能与不能,不如说是幸与不幸,不必盲目膜拜,也不必过于慨叹。对于自身的沉浮荣辱,更应豁达通脱,不必怨天尤人,更无须自怨自艾”。
      我们在乘车时有这样一种体会,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开车或突然刹车,由于惯性的作用,身体会处于失衡状态中。如果有了准备,失衡的程度就很小更不至于跌倒。在生活中,人们应当有应付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条件准备。心理准备即对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既有成功的可能又有失败的可能,同时又要考虑到其他意外原因或突发情况。仅有心理准备是不够的,还要有必要的“硬件”准备。有人说,有能力、有技术的人不怕下岗。在80年代初,我和一位同事谈起机关精简问题。他说我不怕机关精简,木匠和厨师我都行,干哪行不挣碗饭吃。这句话对今天的下岗职工来说,应该有所启迪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有人说,痛苦是人生的动力。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并不是所有经历过痛苦的人都能产生动力。人,在痛苦时只有让他看到“希望”的目标,有了自己“能行”的自信,这样才会产生摆脱痛苦的动力。心理学家指出,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可谓经过艰苦的磨炼,但成才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他们没能看到自己奋斗的目标和产生改变自己命运的自信。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和明智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潜抑郁症患者只要悟通这点,病可不治而愈。
      有一则外国寓言故事说,一个奴隶与国王同乘一条船,这个奴隶是第一次乘船,吓得他不停地哭泣。一位哲学家说,只有把他扔到水里去呛几口水也才知道乘船的平稳。笔者见到有些人生活在很安逸的条件下,总是自寻烦恼,经常用自己的短处和人家的长处比;总看到人家的“得”,过分注意自己的“失”。当一位朋友和我谈起她的不快时,我说你只有呛几口水后才知道乘船的平稳了。笔者的一个朋友的妻子向我诉说朋友的种种缺点,其实我这个朋友是个很不错的人。我诙谐地说,你要使你的丈夫十全十美,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至少要找十个丈夫。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教授说过:“无聊是一种隐痛,无聊会产生不幸”。唐朝诗人韩屋晚年寄居南方时的诗作《春尽》,其中“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两句,反映了无聊和孤寂情怀。上联的意思是,人在忙碌的时候是很少有“闲愁”的,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才前思后想,愁绪不断。下联是说作者在无聊的时候,招来亲朋故旧,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魂灵也请不到,其寂寞情怀可想而知。我的一个朋友,向我谈起她的忧郁心理,我听后认为没有一件实质性的问题,完全是一种“闲愁”。我建议她参加函授学习,她果然这样做了。一年后我再看到她时,她说心情好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6)
    81.3%
    踩一下
    (6)
    18.7%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