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噩梦醒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4)

时间:2008-11-09 08:04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bioguider 点击: 8352次

 

  • 自杀,其原因是不想让亲人看到痛苦的现实,雪上加霜,给亲人带来麻烦,为什么没有留下遗书,我是这样想的:如果留下遗书,亲人看到遗书后会受不了这突然打击;如果不留下遗书,亲人还存有侥幸心理,有个随痛苦的渐进过程。抑郁患者对死也是用心良苦啊。

      南京铁道医学院周达生教授在《自杀的防范》这篇文章中指出:“一般自杀经历四个阶段:即自杀意念,自杀预演,自杀行为和自杀死亡。”前文,笔者已多次谈到抑郁症患者在患病期间经常有自杀意念或进行自杀预演。国外研究抑郁症的一篇报告表明,抑郁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然而自杀“成功率”男性却是女性的7倍。这是因为女性的自杀预演较多,男性侧重于行为,而且男性的自杀行为比女性“果断”。我自杀没有成功,也要归功于我的性格,我的性格中有接近女性柔弱的一面。再有男人的抑郁症难以被发现,不易被察觉,是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专家认为男人没有被诊断出来的或许高达65%。直到最近,人们仍认为,女性抑郁症患者是男性的两倍。笔者在患病之时,时时想自杀,并为之做了准备,但很少流露自杀意念。然而,笔者病愈后,接触两个女患者,她们的自杀欲念时时向亲人流露出来。当然,这不是概莫能外的规律,而是女性患者流露出自杀意念占比例大些而已。
      不仅“自杀”、“死亡”的阴影时时笼罩着抑郁症患者,就连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对一般人来讲极普通的小事,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也是很难的。笔者曾采访过一位曾患过此病的患者,她说:“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我当时的心理,只有和你说才能理解,那时什么事也不愿做,得了这种病的人没有七情六欲。”
      《社会·家庭》杂志1988年第二期上刊登如摘编的一篇文章叫《忧郁――什么事都不想干的恶习》,这篇文章的开头,编者写了一段引文:“为什么曾一度给你带来欢乐的事,现在却变得索然无味?为什么爽快的人,也变得离我们非常遥远?为什么我们会对什么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是抑郁――什么事都不想干的恶习。”文章的开头,高度概括了抑郁的人的特点:“忧郁的人,对生活觉得没有任何希望,对任何事都觉得无所谓,认为生活是件痛苦的事情,而又没有能够解脱的方法。”
      是的,对此我深有体会。首先拿换衣服这样的生活小事来说,我患病这初是初冬,相对于夏季来说衣服不需要更换得那样勤。然而,换衣服对于我来说,却是那样的难,不愿意换衣服,也没有心情换衣服,更不愿洗衣服。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衣着不,影响自己的形象,别人也会笑话的。当时就怕过夏天,现在不爱换衣服,到了夏天,衣服穿一天就脏那可怎么办?不用说别人烦,就连自己穿着也不舒服。道理是明白的,可就是不愿意做。经常是妻子拿来干净的衣服,嘱咐我换衣服,这时才勉强换上干净的衣服。还有一种心理,就是不愿再给他人增添麻烦。因为自己这样已给家人带来不少麻烦了,还是尽量少麻烦别人吧。
      衣着邋遢,不修边幅,几乎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共性。笔者有一位朋友,她是比较注意衣着的。但她患抑郁症后,外衣好长时间不换一次,我从没邮过她这样邋遢。一次她用电话向我诉说她痛苦的心情。我说用电话一时很难说清楚、请她到我家来,池到来后,我请她在沙发上就坐,把头巾解下来,铺到沙发上,歉意地说衣服太脏了。我对她说:“我完全理解,病好后你还会像以前那样讲究服饰的。”
      抑顾症患者没有食欲,对吃什么都不感兴趣。在患病的700多个日子里,很少主动想吃什么。尤其是患病最初的几个月,每天早晨、踵基本上吃不下饭,面对着饭菜一点食欲也没有,到了晚上,有时能吃下几口,但进食时的正常享受感一点也没有了。过一会,就会一口一口地吐出来。时常感到头昏沉沉的,耳朵以上部分麻木,就像有一个紧箍咒箍着一样。好多抑郁症患者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体感特征。
      严重的时候,吃的水果、喝的水、吃的药片都吐出来。用医生的话说,这叫神经性呕吐,是思虑过度造成神经功能失调,而无器质性病变。有的也曾这是否肝功能有问题,经肝功能化验证明肝脏是没问题的。
      笔者曾了解到这样一例病例。一名女中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一次考试,由于分数判错了,使她的名次焉了。由此患了抑郁症。尽管老师发现后把分数改了过来,也于事无补。开始,她睡眠不好,吃不下饭,进而发展到呕吐。家长也不知孩子患了抑郁症,还坚持让孩子上学。由于治疗不及时,这名学生最后因抑郁、饥饿而死。
      食欲不佳,这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征。且多数病情严重的患都同现进食后呕吐症状。有的患者,吃饭时拿筷子还犹豫不决,是吃呢还是不吃呢?至于吃什么,更是无所谓。对饮食不挑剔,做什么吃什么,甚至越是好的饭菜越不吃,如果在桌上摆两盘菜,一盘好,一盘次的,抑郁症患者会选择次的吃。为什么呢,认为自己不配吃好的饭菜。
      抑郁症患者不但无食欲,而且睡眠也不好。我患病之初,很难入睡,并且早醒,清晨二三点钟即醒,思前想后,翻来覆去,非常闹心。有时索性坐起来,穿上衣服在屋里踱步,有时不愿在屋里,就去户外走,甚至想大喊几声,但又怕别人听见认为自己精神不好而克制自己。后来发展到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躺在床上,思前想后,每日几十次、上百次地思考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失误”,总想自己“走麦城”的事,而不想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患者对自己“失误”的追忆能力特强,好多“做错的事”都回忆起来了,消极记忆特强,积极记忆特弱,及超常的追忆能力是抑郁症患者的记忆特征。
      而且,自己想得十分疲倦,但还是想,经常卧床,躺得腰痛但还是愿意躺着。那时,还产生过无睡眠感,明明自己咱到你打呼噜了,怎么还没睡着呢?当时自己判定是否睡着了就以是否听到挂钟报时的声音为准。这种现象在医学心理上称之为“无睡眠感”。无睡眠感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的睡眠感觉丧失的表现。他们夜里虽然睡着了,但总觉得没有睡或睡得很少。一些重病患者或正常人有时因精神过度紧张,大脑抑制过程较弱,也会产生无睡眠感。长期服用氯丙嗪药物的病人,也会产生无睡眠感。健康的人,让他在屋里呆一天,什么事也不让他做,可以说是难以忍受.而抑郁患者在屋里呆一年、两年也能做到。
      当我同一名病愈的抑郁症患者谈起此病时,她说:“我也是什么也不愿意干,整天躺在床上,家人也不理解这种病,我母亲说我是懒病”。抑郁症患者往往遭到这们的误解(连家人也不例外)。动作迟缓,什么事也不愿做,毫无主动性,说话声音低沉、缓慢,一点力量也没有,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动态特征。
      避人怕事,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这是抑郁症患者的共同心态。抑郁症患者不愿上街,不愿意到公共场合,尤其是怕见熟人。美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弗利德里希·弗拉赫博士在他的《神秘的潜力——论抑郁》一书中指出:“伴随抑郁症而来的是疲惫不堪,精力不支,避人怕事”。《中学生心理咨询》一书介绍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是:“语言减少,思给困难,应答迟缓,缄默不语等思维迟钝”。笔者在患病期间,拒绝了一切社会交往,甚至在街上碰到熟人也要回避,有时装作看不见。“狭路相逢”时,才不得已点个头了事。即使是很热情的人,患病以后也变得十分冷漠,把自己封闭起来,与患病前形成双重人格,这是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
      那是刚患病时,一次,我在街上看到一位朋友迎头走来,想转回身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走过来。他看我脸色惨白,目光呆滞,惊呼问我:“你怎么了?”我搪塞说:“感冒了”。他说:“不对吧,晚上我看你去”。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你当时不愿见人时是什么心态?你就主动说话能怎么样?当时的心态,打个比方说碰到熟人就像做了对不起人家的事,或者像是借了人家的东西没有还,欠人家什么似的那种心情。“生人”也不愿见,当与“生人”交往时,总有一种怕人家认为自己有病而瞧不起自己那种心理。家中来了客人,如果不是来自自己的,基本上不见。有人来看我时,只好硬着头皮见人。
      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我。我看我谈吐都正常,就是缺少热情,话比以前少多了。他说:“我看你应当上班,在家里待下去对你的病没有什么好处”。我说:“上班我也干不了什么,也不愿意见别人”。他说:“从明天起你就开始锻炼,白天出去散步,看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习惯了就好了”。抑郁症患者在一般人看来,思维、理智、语言都不失常,和他人说几句话,见面打个招呼怎么做不到呢?觉得不可思议。一般人对患病的人食欲不佳,吃不下饭都理解,且多数人都有过患病时吃不下饭的经历。谁也不能说吃不下饭就往下硬吃,能怎么的。其实抑郁症患者回避熟人(“生人”也不愿意见,只不过“生人”不需要与其打招呼,故不显得突出)和人生病时有时吃不下饭是一个道理,是病症的表现。他人对这种表现需要理解,如认为其人骄傲、自大、孤僻,表现反感或远之,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食色者,性也,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人的所有欲望中居冠。而抑郁症患者性冲动与性功能明显降低,这也是所有抑郁症患者的性功能特征。
      性冲动与性功能的降低,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心理因素,忧郁的人,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其中包括对异性。其次是生理上的因素,忧郁的人,睡眠、饮食都不佳,身体明显消瘦,身体状况极差,这是导致性欲下降的重要因素。资料表明,性欲的强弱是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的晴雨表。
      写到这里,读者会理解抑郁症患者在失去一切生活欲望和享受生活快乐的条件下,而且内心又明明知道人伦之理而不去为之,他怎能不煎心日日呢?又怎能不想方设法逃避这痛苦的人生呢?
      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哈姆莱特》中,借哈姆莱特之口,说出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然而,在抑郁症患者看来,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个难题。通俗点说就是既“活”不起,也“死”不起。死不起,又活不起,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压力。
      抑郁症患者面对生死难题,并不是客观上出于无奈,非死不可,而是在主观上,在想象中把自己逼到一种“无奈的境地”。自己迫害自己,这更是悲剧。
      斯·格罗夫在《死亡探秘》一书中指出:“生命中最确定的事情是,我们都会死亡;最不确定的事情是,死亡将于何时降临”。正常人偶尔也会想到死,但不是经常想,时时想,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以说时时在想“死”的问题。认为这是解脱痛苦的惟一出路。
      心理学家认为,通常大多数人在儿童时代(八九岁时)开始萌生了死亡意识,与此相应,亦有了生存意识。一般来讲,一个身体健康、精神正常的人,很难想象自己的“死”和什么时候“死”的问题。即使偶尔谈到,也有可能是笑谈,所以,我国有句俗话:“人不知死,车不知翻”。即是正常人生死观的明确反映。
      不管人们是否想到了“死”,人们都难免一死。但也有达观的人,对“生”抱乐观的态度,认为“死”不属于他(她)。他们自有一套逻辑:“人的生命有始有终,生前,我们不存在,不应去考虑它:死后,我们已不存在了,就不存在考虑的问题了”。看似自欺欺人的笑谈,不过认真地思考,确实有一番道理。我们能够感到“生”,却无法体验到“死”的感受。然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却时时设计对“死”的感受,也考虑到自己死后,自己的亲人如何生活。有资料介绍,日本的一位大学教授患抑郁症后准备自杀,他考虑到他死后孩子们的生活会很艰难的,于是他投保了巨额人身保险后制造了一起空难事故。也有的不放心亲人在他死后有无生活保障,于是杀掉妻小而后自戕的。诚如诚兴华等人编才的《犯罪心理学》中指出:“有些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欲念极浓,但又不忍心遗弃亲属,因而在自杀前先杀死亲属”。
      在前文中多次谈到,抑郁症患者不是真的到了“无奈境地”,而是自己把自己逼到&ldqu

  •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6)
    81.3%
    踩一下
    (6)
    18.7%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